看似清凈冰涼的海水,其實隱蔵著許多的危機,尤其并非在海里才會染細菌,上了岸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報道稱一位男士在海岸工作時左手掌不慎被竹片刺傷一個約1公分的傷口,竟然就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嚴重腫脹成「面龜」。
濰坊治銀屑病醫師同時提醒,除了靠近海邊之外,在海里戲水或是處理海鮮,都可能會因為小傷口造成大感染,提醒皮膚上有皮損的牛皮癬患者要注意不要讓皮損直接接觸未處理的海鮮,或是有傷口久不愈不要輕忽,盡快到大醫院治療。
多數病患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多是因為在處理海鮮時不慎手被刺傷,或是清洗魚缸后而感染此菌,不會有人傳人的疑慮,因此食用煮熟的生魚、海鮮就不會有感染的風險,處理生魚、海鮮或清理魚缸時也應戴防水手套防護。
最重要的是,銀屑病患者若皮膚感染且長期無法愈合,應該就醫治療檢查。像文章開頭報道說的那位男士,是被染有海水的物品刺傷而感染上海洋分枝桿菌的個案比較少見。
海洋分枝桿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海洋生物上的病菌,可活存在海水或淡水,適應于28-32℃的水溫,超過37℃則難以生存,不過海岸、水池旁可能沾染到水或水氣的東西上,也都可能有海洋分枝桿菌附著。
海洋分枝桿菌通常會感染魚類或兩棲類,而人是偶發性感染。一旦侵入人體,通常只會在附近筋膜漫延,不會侵入溫度較高的器官或內臟。但這并不代表它對人體的危害較輕,因為一旦感染了這種細菌,有時傷口可能沒有明顯痛楚,病患輕忽使病況拖延,反而要經歷長時間的治療。
文章開頭說的那名患者送醫初期,左手掌、掌心及手背都出現紅腫且有痛感,院方雖給予更強效的抗生素效果仍然有限,病征甚至從左手腕竄至左前臂。經會診骨科楊鎮源醫師,懷疑是最初被刺傷的傷口周邊出現感染性肌腱滑囊炎并持續往左手腕擴散,導致發炎造成手指到手腕區域腫脹與壓痛,拉直患者手指時更是不尋常地加倍疼痛,在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后,手術徹底清除病灶,并做病理切片及細菌培養化驗,確認是海洋分枝桿菌搞鬼。
很多海洋分枝桿菌的病例在臨床表現并無專一性,可能出現丘疹、結節、膿泡、膿瘍或潰瘍;也可能會痛、癢、無感覺或感覺異常。
海洋分枝桿菌的潛伏期約2~4周;第3~5周后,皮膚會有直徑1~3公分結節狀的表面征象,大部分感染時不太會痛,但皮膚表征可以進展很快,免疫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會有擴散性感染或菌血癥。